奶嘴之后是琴键
2015-11-01 22:50:56
前不久,多年不见的同学聚会。十几年前相伴度过青葱岁月的同窗们,如今大多已为父为母。大家坐在一起除了谈工作聊八卦,进行天南海北的信息共享之外,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孩子。作为当年一群伙伴中唯一的、倍受羡慕的琴童,这一顿饭下来,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
“大钢琴家,当年特羡慕你弹钢琴。我们家孩子快三周岁了,我们也想让她学钢琴,你说我们现在学,晚不晚?”
“我们家孩子很喜欢音乐,老吵吵着要学钢琴。可是我和孩子他爸就不确定他是不是这块料啊,要不哪天你给看看?”
……
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每一位即将或已经安排孩子走上学琴之路的家长最常有的疑问。到底多大年龄学钢琴最适宜?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钢琴呢?
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杰罗姆·布鲁纳[1]认为,在适当的、适合于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可以有效地把任何学科传授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著名的波兰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约瑟夫·霍夫曼[2]曾说:“钢琴的学习,只要有才华,而且能注入正确的努力,从几岁开始都无妨”。这些话语鼓舞人心,孩子们似乎在丢掉奶嘴之后,就可以蹒跚着进入钢琴学习的大门。但是究竟几岁最合适绝大部分的儿童开始钢琴学习呢?有没有更确切的答案呢?
目前比较公认的、符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的观点是,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段在四到七岁之间,专家推荐的年龄是在五岁以后。初生的婴儿手脚乱动,小手在挥舞中经常会打到自己的脸。这是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的缘故。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动作的发展按照头尾原则(头—躯干—脚)、近远原则(躯干—手臂—腕—手)、粗细原则(负责粗动作的大肌肉—负责精细动作的小肌肉)有序进行。由此可见,手的动作发展是比较靠后的。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儿童动作发展的进度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生理发展水平,在孩子能够控制和协调手部较精细的动作之后再考虑进行钢琴学习。由于男童生理及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当多数女童在四岁半便可进行初步的钢琴学习时,男童可能会推迟到五岁以后比较适宜。
好吧,那我们就先干巴巴地坐等孩子长大吧。不!在最好的时机到来之前,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坐在钢琴上开始敲琴键或许有个最佳年龄,但是对音乐的亲近与学习则是没有任何年龄界限的。早在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胎教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听美好的音乐。心理学上将音乐视为一种有节奏的空气压力波,胎儿不断接收优良的乐性声波,能够促使脑神经的发育,这已经为优化后天智力、发展音乐天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在学琴的年龄还没有到来之前,继续让孩子聆听优美的音乐,进行初步的跟唱及节奏模仿,对未来学琴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
家长应鼓励儿童歌唱,可以边听边跟随着哼唱,也可以随时唱听过的音乐作品。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歌唱是心灵的共鸣,是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最好的方式。学习钢琴实际上就是借助钢琴来歌唱。
舞蹈与节奏相依,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感会在舞蹈中得到最自然的培养和训练。鼓励儿童在欣赏音乐时用“手舞足蹈”去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会给他们以后学琴带来莫大好处。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家长自身不断提高音乐修养,要“以身作则”,最好能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并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孩子交流。许多家长只把孩子留在那儿听音乐,而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是不可取的。2.平时多注意营造音乐环境。不一定所有的音乐都要坐下来认真听,有时可以在做家务、或吃饭时放一些比较轻松的背景音乐,都是有益的。有可能的话,可以带孩子去音乐厅,生动的现场演奏、演唱是录音机里的音乐无法比拟的。亲眼欣赏指挥家舞动手臂指挥乐队奏出震撼人心的强音和动听优美的旋律,认一认乐队中那些不同形状的乐器和发出不同的音色,这无疑可以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也可以一点点教孩子认识五线谱,先和五条线上的“小蝌蚪”交上朋友,认识了五线谱,并能找到琴键上对应的位置,如此一来,日后的钢琴学习将轻松许多,孩子对音乐和钢琴的兴趣也会得到更妥帖的保护。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以上这些,孩子的学琴过程就会顺风顺水,成为出色的琴童呢?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质,钢琴学习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孩子。因此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琴,即学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要观察孩子平时的注意力能保持10分钟吗?任何学习想要进行下去并卓有成效,孩子能安静地专注于学习内容是前提条件。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常常处于“神游”的状态,那么钢琴学习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当孩子听到动听的音乐时,是否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感?是否在听过几遍后自己就能哼唱?对音乐律动的感知以及对旋律的记忆能力也是进行音乐学习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孩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记忆能力及模仿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乐学习的顺利与否。
孩子的生理发育程度也需要关注。脑、眼、手、耳、脚的协调程度、对自己的手的控制程度如何,小肌肉群是否能控制自如?比如是否能正确握笔等等。对孩子这些能力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是否可以开始学琴。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否表现出对弹琴的喜爱?比如自己在琴上摸弹几个音,或者兴致勃勃地模仿着大人的样子边弹边唱。兴趣是最强的学习动力,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主动的意愿去接触钢琴,很难想象在之后的学琴过程中,在较为枯燥的练习中,孩子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下去。
还有一点是许多家长在安排孩子学琴之初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幼儿在学琴初期没有自我行为约束能力,不能在接受老师指导后主动安排有效的练习。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家长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如果只凭课上几十分钟的学习,回家后任由孩子自己随便弹,甚至有的孩子回家根本不练琴,家长也不过问。那孩子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因此,在上钢琴课时,家长在一旁要认真学习,而不是低头自顾玩手机,或者根本不在旁边陪伴。课堂上老师提的要求,具体做的示范,家长都需要准确地领会。回到家里,每天都要陪伴孩子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全程监督并纠正孩子的问题。只有与老师密切配合,家长先学会了课程,回家再辅导孩子,才能保证孩子在学琴的路上少走弯路。如果决定了要让孩子学习钢琴,那么家长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付出相当多的心血和时间来陪伴孩子。
其实,孩子像白纸一样,可塑性极强,虽然我们提到了上面的这些学琴条件,但是这些条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状态也在完善中。而且学琴本身,对于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肢体协调能力等等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也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条件本身。学习本身就是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虽然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稍微弱一些,但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孩子能够在比较愉悦的情绪下进行学习,许多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有所改善。
曾看到有十指不全或者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把钢琴弹得风生水起,也有三四岁的小宝宝挥动着稚嫩的小手在琴键上飞驰,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孩子就是个奇迹,你永远想不到他会带给你什么惊喜。所以,无论最终是否学习钢琴,先去虔诚地了解我们的孩子,然后为他定制最恰当的培养计划,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孩子点滴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