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音阶练习联想到调式音阶
2015-11-05 08:14:00
预备阶段的五指练习
“肖邦曾教过不少学生,也想出版教学法论著,曾留下了一些关于弹奏法的备忘录。比如:“所谓手指,由于形状各异,就必须适应其不同情况,发挥其特征,同时还要使独特性均等化……”“弹音阶练习时,最好从E大调开始,C大调虽然读谱比较容易,可是从手型来看,却比较难弹”据此,他留下了有名的五指练习E、#F、#G、#A、#B。”在音阶练习前可以用这个组音阶来进行练习找找合适的触键感觉。
调式概论及调式音阶
(1)调式
我们之前提到乐音、乐音体系。这些乐音需要经过加工后以某种组织、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我们接触的音乐作品。
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或演奏一首乐曲时,都会感受到组成旋律的各个音,在音高上以及节拍的地位上,(节拍地位这个概念我觉得以后学习过程中能帮助理解其他问题)呈现一种主次关系并服从于一个规律。比如《奋斗歌》:
看下面大调曲例图
这是1923年5月工人周刊出版社的《京汉工人流血记》里的一首词,后被人谱上曲流传各地(作者以及写作的准确年代已无法查证)。在这首歌曲中,除雄伟、壮丽、苍劲而嘹亮的歌声及色彩外,同时“C”音经常出现,成为全曲的中心。其他各音都围绕着“C”音进行,对“C”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旋律最后也停在“C”音上,给人们一个圆满的结束感。这个首歌曲是由以下七个依次相连的乐音所组成。
看下面C大调音阶图
再如新疆哈萨克民歌《燕子》:
看下面小调曲例
《燕子》这首歌曲,除能使人们感受到纤细、柔和、抒情而优美的旋律及色彩之外,同样也能感受到“a”音作为这首民歌中心音的存在。其他各音同样具有明显的倾向以及围绕着中心音进行,歌曲最后的终止也在“a”音上。该曲同样是由七个相连的乐音组成,但由于中心音的不同,这七个乐音的排列次序也随之改变。
看下面a小调音阶图
从以上两首歌曲音与音的关系可以看出,几个乐音(一般不超过七个不同音高的音)按音的高低关系,由下而上排列起来,而且以第一个音为中心,即形成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即为调式。调式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基础,各种不同的调式各具特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调式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在音乐作品中,历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调式来表达音乐思想。由于调式的种类繁多(乐音排列的不同次序及个别乐音的升高或降低),分析音乐作品所属的调式,将是一个较难解决的课题。
(2)调式音阶
组成调式的各音,按高低顺序(上行或下行)从中心音(主音)到搞一个八度或低一个八度的主音排列起来,叫调式音阶,如上述《奋斗歌》、《燕子》就属于两种不同的调式音阶。
音阶的音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阶是指调式组成的方式,而音列是指组成调式音阶的素材。如下:
看下面音列图
上面这些音,都是钢琴白键上的基本音阶,他们没有主音。这种没有中心音排列成的序列音群,叫做音列。调式可以从音列中取任何一个音为主音,按某个调式的要求顺序排列成调式音阶。
(3)调性的调名是由调式主音的音高来决定的,例如:C为主音的C大调;a为主音的a小调等等。
常用的调式分为两大类,即西洋调式和民族调式。西洋调式有主要分为大调和小调式,这里我只用自然大调来举例说明调式里的基本音级和音级名称以及其作用。
看下面大调音级图
“这段调式的介绍摘取于王康令编著的《基本乐理》。对乐理有较大兴趣者建议买本看看。”
我个人感觉,调式音阶里的每个音级就像戏剧里的角色,自然大调的曲子就像励志片,明亮、坚定,自然小调就像忧伤的爱情片,柔和、暗淡。Ⅰ、Ⅲ、Ⅴ级音就像男性角色,成熟稳定而有吸引力,Ⅱ、Ⅳ、Ⅵ、Ⅶ级音就像女性角色善感而自然倾向Ⅰ、Ⅲ、Ⅴ级音。主音就像男主角在戏剧的开场和结局都会出现,下属音和属音就像女主角和反角和主音构成剧本的框架推动剧情的发展,上主音、中音、下中音、导音就像戏里的配角和主音、下属音、属音相互起着承接、转折等作用(这里只是举例表达并一定正确)。这些音符在乐曲里反反复复的出现有没有起到或者在哪个小节里起到相应角色的作用呢?这又让我联想到之前说的一个概念——节拍地位,就像现代电影里的一个概念——戏份。举例这样的例子并不一定科学,但主要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调式里音级在乐曲中的关系。
我们在音阶练习的时候其实就像角色出场介绍,我们应该更多用心去感应下他们自然倾向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