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育人胜于掌握琴技-探秘朗朗琴行的教学理念与特色
2015-07-14 09:24:46
9月24日,一场由20多名琴童共同演绎的小型音乐会,在河源朗朗琴行上演,吸引了100多名师生和家长到场观看。这个舞台上,曾经培养出一名又一名优秀的琴童。在今年暑期由河源日报社和市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河源市首届“蓓蕾杯”少儿钢琴大赛上,来自该琴行的9名琴童摘得奖项,占了获奖选手的3/4。近日,记者探营朗朗琴行,为读者揭秘琴行在钢琴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做法。
艺术梦想催生了琴行
游老师是朗朗琴行创办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当年开办琴行的初衷,缘自一个梦想——发掘、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
近几年,河源学习钢琴的人日益增多。作为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教师,游老师与另一位搭档张少尉形成一个共识——河源的钢琴教育亟需规范化引导。于是,朗朗琴行成了他们发挥才能的一个平台。
“发展钢琴教育,助推文化河源的创建,这是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游老师说。
专职钢琴教师占九成
为使钢琴教育规范化,朗朗琴行吸纳了18名钢琴教师,其中90%都是在琴行专职教钢琴的。该琴行安排了每周一次的教师集中培训时间,除了对钢琴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及培训,还就教学、教法、幼儿心理等方面开展培训、互动及交流。
琴行还为每位老师设置了“教师进度表”。这样,不管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以及琴行的管理,都有了目标,并已形成规划。张少尉告诉记者,在形成一套系统的钢琴教育模式后,琴行还计划编辑一部适合当地学生实际的钢琴教材。
教学生做人胜于掌握琴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基于钢琴教育的特点,朗朗琴行根据每个老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学习惯,去组合、分配不同的教学对象,以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朗朗琴行注重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强调老师的服务意识。“只有服务好教学对象,才是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任。”张少尉认为,教育重在育人,钢琴教学同样需要渗透道德教育。朗朗琴行的老师们都坚持这样一种理念:琴技的掌握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琴,懂得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琴童提供实践的平台
在朗朗琴行三楼,有一个不大却很精致的小型音乐厅,那是朗朗琴行的琴童们每周“相会”的地方。或许是初学曲目,或许弹得还不很熟练,甚至音准度还不够,但每周这时的演奏会,都是琴童们集中展示与交流的好时机。
“并非让孩子们追逐名利,而是通过这个平台让他们找到自信、积累舞台经验。”游老师说,开设周末音乐会,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实践的空间。
首届“蓓蕾杯”少儿钢琴大赛少年组冠军潘迎,曾是周末音乐会的小明星。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附中。这是朗朗琴行又一教学特色——注重与一类城市的“亲密接触”。
据了解,朗朗琴行还拟与星海音乐学院合作,于近期在河源创办钢琴教育培训基地。“这不仅能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还能通过这一平台,缩短与一类城市教学的距离。”张少尉说。
成功就是1%天份+99%努力
近几年,河源的琴童年龄也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学龄前儿童学琴的比例也不小。年龄这么小,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钢琴天赋?
张少尉认为,钢琴学习是一个曲折、起伏的过程,孩子们对钢琴的兴趣和灵感是不可能一下子显现的,所以学多久才能看出孩子的天赋,同样是因人而异的。“短的在一、两年内可看出来,长的需要学琴五、六年后才能迸发出来。”他说。
朱新辉认为,天赋其实在前期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显见。“成功只有1%来自天份,99%则来自努力。”她说,只要坚持长期学习、长期练习,每个人都能学好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