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钢琴要提高对手部构造及其运作的认识?

2017-04-17 10:29:18

手指弹奏时的力量来源

美国著名钢琴家莱昂·弗莱舍曾在一次电台访问时,谈到因弹奏而引起的受伤及过度疲劳问题,他觉得如果可以提高老师及学生们对手部的构造及运作的认识,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这方面的不幸。弹奏任何一个乐段的技巧和方法,是随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音色变化的追求而决定的。如果只是把基本音阶、八度、和弦等技巧套入乐曲中,音乐将趋于呆板及公式化。

Leon Fleisher给王羽佳上大师课

《肖邦练习曲》第一首中就存在着很多重要的技巧以及这些技巧与音乐的关系等课题。学生和老师们在这首练习曲内常常会遇上不同的问题。我希望借着人体结构及身体运作的原理,探讨一些有可能遇上或被忽略的问题。

在日常活动中,身体重心的转移是自然而轻快的。日常运动中,也是借助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带动及完成的。如果我们有效地把这个源源不断的力量运用在演奏上,便可以降低其他身体部位对产生力量的要求。确定这个运作模式之先决条件,就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坐姿。为什么对坐姿需要这样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我们提到的坐姿,并不是静止的坐姿,而是一个依靠关节、肌肉及骨干不断互相协调平衡的运动的坐姿。这个坐姿直接影响力量的传送,而关节间的灵活性则负责对力量遇上琴键下面阻力作出的反应。坐姿不但影响外观美感,还是决定手部灵活性及准确力度运用的先决条件。盘骨和肩臂间位置的不协调,往往使手臂和琴键之间出现扭曲,从而造成弹奏上的问题。这个不理想的状况,在解释腕骨道时,会较详细解释。

坐在钢琴前的身体倚靠左右两块坐骨承受着身体的重量,对于一个纯熟的演奏者而言,重心在这两块坐骨上的转移是按着乐曲之节奏和键盘上的安排而调整的。在琴键上的手也是由身体主动带动的。所以纯熟和合理的重心控制是有效解决手部紧张状态的方法。

Leon Fleisher演奏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我们设想上半身和手臂是固定一体的,那么随着身体重心的移动,手指前端接触琴键的指尖是可以感受到这个力量的。这个时候,如果关节是强硬的,便造成过度紧张;反之过度松懈,力量便不能有效地集中到需要的地方。上述两种极端的表现都可以透过触键后,借助反弹,选择性地在不同的关节上调节而克服。这正如网球员在击球后,身体各关节出现的反应,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我们弹奏时的肌肉状态,则相似于网球员准备时的状态——轻微紧张,而不是完全不设防的松懈。

由背部脊骨移动而生的力量是由腰部肌肉及背部肌肉带动的;而手指触键后的反应,也是由同一组肌肉完成的。这个反应是在手指接触到琴键底部而遇上阻力而产生的。所以如果手指感受不到这个确实的信息,相继而来的反应就不完善了。

由身体重心转移而带出的力量可以由手部不同部位承受,例如上臂的内侧、前臂的内外侧(前臂是由两块骨头——尺骨和桡骨组成的)、手掌骨及指骨。由于杠杆原理的关系,我们可以设想背部的动作在手部不同的部位遇到障碍及作出反应,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音色及其他音乐元素。演奏者要完成音乐的要求就需要具备较优秀的身体配合能力。

Leon Fleisher给李珍妮上大师课

如果身体重心转移的力量,被上臂内侧向身体中心方向带动途中作出反弹,这个手臂动作借助肩和背部肌肉合作而作出的调控,便可以减少手掌及手指为产生力量而过分劳动,从而处于较为松弛的状态。由此可见,手指除了倚靠掌指关节活动而产生力量外,还可以有其他选择。

纯粹依靠手指在掌指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力量,会直接为手部的伸肌及屈肌带来紧张,因为2至5指的上下移动,即负责提起及屈曲其中任何一个手指都是由同一块肌肉负责的。我们没有每一个手指独立的伸肌或屈肌,所以当任何一个手指上下活动时,其他手指必被其向同一方向带动。所以这些手指用力上下交替的活动就形成了前臂伸肌和屈肌过度紧张,长期持续紧张便形成过度疲劳。同时连接伸肌及屈肌的腱通过腕骨道连接到手指的前端。这条狭窄的通道里,还藏有正中神经线及血管。当肌腱由于手指用力上下活动而在腕骨道中间过度摩擦,便会肿胀及发炎,令神经线受到压力,我们便感到针刺和麻痹。这就是腕骨道综合症。


© 2006-2023 深圳市阿太琴行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2134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琴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租琴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