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弹琴最难是好听

2021-08-26 21:27:29
    文/琴之幽明
  “我有个琴童妈妈,那天这个琴童累了,我说那就休息一下,听我弹弹,我弹的是schubert 的一个曲子,她妈妈说真好听。我觉得这只是正常恭维。 后来我和这家人出去玩,这妈妈居然在开车时,哼起我弹奏的东西,我很开心。 这就说明我弹的她真的觉得好听。”这是昨天乔丹老师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陈述什么是真的好听。
 
  我早年认识几位从北京顶级的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最后都没有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有的钢琴都快不会弹了,这说出来,让不少抱着从音乐学院毕业就计划着开工作室,跟着直接年入百万的想法的小草家长们,颇为不解。其实越是专业就越知道自己的极限,要吃音乐这碗饭,就越是谨慎,以至于最终做出了理性的,而在外人看来恰是莫名其妙的选择。
 
  这并不是说他们把专业放弃了,相反,凭着艺术方面的底蕴,他们在其他行业领域都有意外斩获。反而更多的是浑浑噩噩的被裹挟着进入了音乐行业的,最终高不成低不就,打算吃老本,于是平平庸庸泯于江湖。
 
  什么才算好听?搞不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自己陶醉其中,而闻者不堪其扰。也就是一厢情愿的以为,扰民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其实明白的人很多,正是因为好听很难,才有那么多孜孜不倦的追求者。
 
  好听是创造价值的。就说著名的施坦威钢琴的销售模式,是80%依靠钢琴家来完成的。不是把钢琴卖给想买钢琴的人,而是把钢琴卖给不想买钢琴的人,这才是施坦威成功的秘诀。其实这也是必然的,随着对音乐了解的越来越深入,会发现弹的好听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所以钢琴品牌的竞争,最后是人才的竞争,而不是制造技术的竞争,正如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所以好听,就是让大众喜闻乐见。记得许多年前在杭州,有位网友带着自己5岁的女儿慕名来我所在的艺术中心找我调钢琴。他女儿的老师据说换了好几个,现在是杭州最好的,去了他家先吃饭后干活,朋友亲自下厨,让我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琴调完了,惯例是我出手秀一段的表演时间了。在一片温馨融洽又激动的气氛中,小姑娘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不好听,旁边朋友听了赶忙对一脑门黑线的我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其实,不好听也不是秘密,只不过你又不去误人子弟,也就无所谓了。甚至我的一个哥们儿,唯一在雅马哈公司当了10年教官的李哲说过,我是他听过调音师里弹琴最好的,当然熟人之间的恭维,当真了脑子就瓦塌了,再说就算认真也不好分辨到底是真是假。在精明的上海人身上更是少见直白的损人不利己的,我都快把自己弹琴不好的现实给忘了。还好在某些人眼里我弹琴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听,让不让人活的问题,看过我写故事的人,很多都知道说这话的一直和我一个宿舍。
 
  正是因为之前有了这番曲折,所以后来遇到了乔丹老师,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性情和真专业。乔老师说,好听是能给别人心理和生理带来愉悦的,甚至精神上的满足,这和专业不专业, 关系不大。 但一般来说,受过专业训练的, 肯定比大多数纯业余的更能打动别人。但是最终打动别人的,其实和专业训练没关系。
 
  他还说,好听,就是大众认可,其实比认可琴童更难。 比方说,群里大部分琴娃,哪怕弹到肖练的,真要一个完全业余的人听,大多不会说好听的,但是琴童,大家就会说很好,不是真弹的好听,是因为觉得孩子,手快, 弹的曲子难。 一旦到成年, 大家很客观公正评论了, 就没人说好听了。这是学习任何乐器的现实。
 
  钢琴弹到好听,其实很难很难。 比上个附中,专业,都难。 所以那些希望小孩有一门才艺的,期望不要太高。 其实大家看看,大部分琴童,到18岁,基本要么不会弹琴,要会弹,也是简单流行歌曲,和大多数家长初衷绝对是不一样的。真正弹的好听的,和是不是附中,是不是老师关系不大。相反,反而是琴童家长,或专业的,才知道不容易,会更容忍有些不完美,不那么好听的演奏。
 
  很多业余学生的家长都希望,我小孩不走专业,将来弹的很好,别人觉得很好听,就成功了。其实,能达到这一步的,比上个附中难得多的多。至于气质好,弹琴投入这些是另一个评价维度,不是不重要,只是对于专业学音乐的,都不是主要的。
 
  所以艺无止境,在艺术方面的追求,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反过来,一定存在一些我觉得不太好,你觉得还可以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正常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什么是优质的好听的一定会有更广泛的共识,可就目前来讲,具备专业音乐素养的人群,的确是小众。
 
  我看过一个在网上流传的元旦晚会,伴随着主持人的结束语,交响乐团演奏的是拉德斯基进行曲,没有欢乐的感觉,鬼哭狼嚎的仿佛开启了地狱模式。我的一个指挥朋友经常发他的现场给我,其实我提前了解到,这种情况在三线城市其实是常态。地方乐团和国交的差距的确很大,但是不变的不能被玷污的是火热的心。
 
  既然很多人走专业,上音乐学院都不一定能做到好听,于是我便鼓励大小盆友们要有一颗火热的,勇于成为网红的心。艺术来自于生活,以前是没有条件,而现在或者未来属于网络,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也许很多人对网红不感冒,其实这是个中性词,让更多的人有了机会,让社会资源增加更多合理配置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专业音乐教育,那干嘛不另辟蹊径去拥抱它呢?
 
  音乐学院也不是一直有的,本身也是诞生于上一个世纪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个世纪网络正在深刻的,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包括社交方式和学习方法,一个人可以变得很宅,可以在家远程工作和学习,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和朋友完成一场音乐会。
 
  话说回来,有的时候我会经常为小草打卡的好听与不好听的选择而烦恼,很多家长也比较忐忑,不知道算不算达标了我的好听。其实对于打卡来说,记录的是成长,不好听才是我们最特殊的地方,才让下一次打卡有了意义和持续的动力。
 
  很多家长最终也没理解打卡,以为我想要的就是最好的,于是碍于面子,在那里憋大招,经常有的能憋半年甚至一年。其实即便大招憋出来了,与我与许多老师也未必是好听的,说来说去打卡是给自己打的,逻辑是经常打卡才会越来越好听,这其实就是网红的养成模式和为何网红会越来越红的原因。
 
  其实说到网红并不是我鼓励激娃,以增加家长的焦虑,反而是看好这种开放式的环境,是好是坏,大众点评。我觉得这种方式要比狭义的在线教育,封闭的在线陪练模式要强的多了。打卡,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弹好听,从小朋友到大朋友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模式,就像我杭州的遭遇一样,很可能给你打call的老师,对于好听不好听的理解,并不比孩子更敏锐,更正确,尤其是学音乐,要保护孩子自己的乐感,这才是最终华山论剑,能胜出的关键。
 
  所以钢琴,想说爱你,是件不容易的事。要达到好听的程度需要科学的态度,好在西方音乐本身属于一门研究科学,这是和东方音乐乃至其他民族音乐最大的区别,这也提供了达到好听的一条理性的路径,所以很可能,有时候别人觉得好听,而你觉得不好听,真的不是你天赋异禀有个性,而是扎扎实实的没文化。




本文摘自公众号“  钢琴杂文


© 2006-2023 深圳市阿太琴行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32134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琴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租琴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