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田说,小时家贫,没有机会学钢琴,现在经济富足,“却没时间和精力从豆芽似的音符学起”。
像赵雨田这样的钢琴爱好者很多。在中国,学钢琴都要从最基本的指法开始。复杂的乐理知识,枯燥的指法训练,扼杀了不少钢琴爱好者的兴趣,也使钢琴很难进入一般市民家。
39岁的王正盛将此形容为“苦行僧”式的训练。这位身着牛仔裤,体恤衫,黑框眼镜的企业CEO认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乐器是降低钢琴学习门槛,让高雅音乐平民化的最佳途径。
2014年10月,他创立的趣乐科技公司研制的智能钢琴问世。这款钢琴最大的特点是琴键上方有一排彩色的LED灯。钢琴通过USB数据线可以和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连接。连接后,打开智能终端里下载好的钢琴曲库软件,LED灯就能根据音乐同步在应该弹奏的琴键上方亮起。
“用户不需要懂五线谱,根据灯光提示就可以弹奏出简单的钢琴曲。”王正盛说,他给这款售价3888元人民币的智能钢琴取名为“极客”——GEEK——这个英文单词起初寓意智力超群的人,后被用来形容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
王正盛说:“每一次科技和文明的进化都是由一群极客推动的,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曾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客。”
“极客”与“即刻”同音,意在用户能快速实现弹奏钢琴的梦想。王正盛用3个月时间,就学会演奏日本音乐家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甚至不用看谱,就能弹奏出来。他说:“更有天赋的人会用更短的时间学会。”
诞生于1709年的现代钢琴最迟在19世纪中期已传入中国,成为当时王公贵族独享的乐器。1950年以后,中国才拥有了第一家钢琴厂。
钢琴在中国普及始于1980年代,中国钢琴生产量进入上万级别,钢琴购买数量开始直线上升,但依然属于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很多家长花费重金购买一架钢琴,期望孩子能够拥有演奏“乐器之王”的特长。今天很多国际知名的中国钢琴家,比如朗朗、李云迪,也是从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大连32岁的钢琴教师陈学佳从8岁开始学习弹钢琴。但这并不是他的选择,而是父母的意愿。“我很听话,家长让学就学了。”陈学佳说,上了初中以后,他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男孩子应该擅长体育活动。”
陈学佳回忆说童年学琴很苦,每周上一次课,每天要练琴,一天要在琴凳上坐3-6个小时。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韩宝强从1980年开始在家兼职做钢琴教师“赚外快”。“学校特长生加分的出现是助推剂。”韩宝强说,很多小孩学琴是为了考级可以在升学时加分,非常功利,“有的地方要求很松,2年就可以拿到10级证书,学生只会弹应试的曲子,一遍一遍地练。”
韩宝强认为,这种钢琴教育毫无美感可言。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音乐教学设备与课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丰元凯说,中国的钢琴保有量保持在700万架。2003年以来,中国钢琴一直保持在年产35万架左右。“目前,学钢琴在国内还是很热的。”
王正盛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他小时候弹过钢琴,但是没有太大兴趣,父母也就没有逼他继续学。
2005年,29岁的王正盛已经成为中国3D虚拟现实技术的领军人物。他创立的企业收益上千万。然而光环背后是巨大的压力。他想为生活找点乐趣,“想找回过去那个轻松快乐的自己”。他想到了近20年没有触碰的钢琴。
他开始找曲谱,但书店里都是既昂贵又专业的教材,鲜有“好听”的曲子。那时从互联网上找曲谱并非易事,像王正盛这样的“科技达人”是无法忍受的。2011年,他辞掉了CEO的职位,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校友开始研发乐谱APP。
让他没想到的是,集合了上万首钢琴乐谱的软件在问世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名列苹果App Store的音乐畅销榜首位,iPad总榜第3名。“超过了很多游戏软件,非常不容易,”王正盛说,即便最高收费达到288元,也拥有了30万的用户,“这说明这是有市场的,是有人需要的。”
市场受欢迎让王正盛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的青睐,但两年时间也让他遇到了瓶颈——用户增量放缓。王正盛最后分析认为,单纯的曲谱软件要求用户既要具备钢琴,又要具备智能终端,而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群还是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