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特别的"作业题"名为"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弹钢琴","出题者"是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张黎明教授。
近40度的高温,并不华丽的舞台,却并未影响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原因何在?
从"小我"到"大我"
8月10日清晨,上海求真中学的周凌虓、协和双语学校的徐珺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朱思佳等学生早早起床,从市区赶往奉贤金汇。
对于这些"中国好作业"活动的学员而言,一场名为"手手相牵 琴声悠扬"的音乐会即将上演,与他们合奏钢琴乐曲的同学们来自金汇学校,一所随迁子女占到近八成的农村学校。
上午十点,演出正式开始。
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冼星海的《保卫黄河》……学生们的双手在琴键上飞舞,敲出雄浑、浪漫的乐曲。
八人联奏、四手联弹、钢琴串烧……学生们的现场演奏形式多样,心有灵犀。
虽然弹奏技巧并不完美,但台下依然掌声雷动。要知道,"临时组队"孩子们的正式合练只有1次;要知道,金汇学校的学生们一年前才接触钢琴!
1小时的音乐会,在钢琴重奏《步步高》中圆满落幕。"中国好作业"的学员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协和双语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徐珺琢坦言,平时自己看得最多的是高楼大厦,对农村学生的生活很不了解。"金汇学校同学们的条件很艰苦,却非常热爱钢琴,这让我非常感动。"
求真中学的周凌虓即将升入初三,虽然学业繁重,但他依然冒着酷暑赶来参加活动。用他的话来说,自己非常享受参与的过程,"既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能力,收获很大。"
周凌虓的母亲对儿子报名参加"中国好作业"活动非常支持。她说,让城区的孩子走近随迁子女这一群体,与他们一起弹钢琴,她能感受到张黎明教授的良苦用心。她说,现在的孩子往往是独生子女,家人比较宠爱,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张黎明教授的这道"中国好作业"倡导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去观察社会、培育人文情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远比参加那些应试培训班要有价值得多。"引导孩子从'小我'走向'大我',这也正是'中国好作业'的非同寻常之处。"
从钢琴到方言
活动现场,记者遇到了金汇学校校长洪玉龙。为了这场城区孩子与随迁子女的"牵手"音乐会,这个暑假,他和张黎明教授忙碌了很久。
台上合奏的温馨场景,不禁让洪玉龙回想起自己在云南红河支教的难忘经历。
2011年年底,洪玉龙受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荣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他也是上海唯一一名来自基层学校的代表。这个上海校长原本可在云南红河一中支教一年后返沪,但他却毅然选择留下,一干就是四年多。作为教职工公选的校长,洪玉龙开拓创新,使红河一中"脱胎换骨",教学水平和高考升学率迅速跃居红河州前列。
在国家级贫困县支教的这段经历,不仅让洪玉龙对"教育公平"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理解,而且让他对弱势群体家庭孩子的成长倍加关注。回到上海,他愈发坚定信念:要让每一个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洪玉龙面对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从农村流向城区,而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金汇的常住人口,而且很多打工者都是拖家带口。如今,在金汇学校1700余名学生中,近八成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1年多前,因为洪玉龙的呼吁,因为好心人的牵线,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无偿捐出50台钢琴供金汇学校使用,而张黎明教授成了金汇学校的"钢琴教师"。每周一从市区赶到金汇义务授课,风雨无阻。"张教授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高雅艺术,其实离农村孩子、随迁子女并不遥远。"洪玉龙这样认为。
如今,金汇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台钢琴,钢琴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课间休息,不少学生会围着钢琴轮流弹奏。有时,上课有些累了,老师还会"破例"让学生弹上一曲,让大家放放松。在洪玉龙看来,"钢琴教育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钢琴家,而在于陶冶情操,让他们感悟美、发现美。"